国研中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是当前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日期:2016-11-07     浏览:75    评论:0    
核心提示:自去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今已满一年。“今年是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的第一年。一年来,供给侧结构

自去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今已满一年。“今年是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的第一年。一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还远未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11月6日的 “国研智库论坛2016年会 ”上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钢铁、煤炭行业业已退出的产能达到全年目标的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0.8%,商品房待售面积较2015年末减少2241万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4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利管理、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分别高于全部投资35.2、12.3和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

“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如果从相对短期和表观层次看,‘三去一降一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煤炭、钢铁行业的一些落后产能还未被真正淘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规模依然很大,企业部门杠杆率还需要进一步下降,企业成本尚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大力建设。”李伟告诉澎湃新闻,“从更长时期和深层次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待形成。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资产泡沫现象,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严重削弱了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这些都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还远未完成。”

李伟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关键是要把壮大、做优、提升实体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一方面,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诞生于实体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充分发展,虚拟经济也将难以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因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而危害整个发展的情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和‘再制造业化’战略,就是对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他说。

如何发力实体经济?李伟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前为实体经济发展开辟市场需求,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增大国内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一改多年来下降的态势,逐年上升,到2014年达到了46.5%的水平,但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依然比较低。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财富差距仍处于扩大的趋势。在日益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中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也不敢消费,更谈不上进行消费升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为居民消费增长和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收入基础。

第二,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国内产品的吸纳能力。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中西部地区长期扮演着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输出地的角色,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2015年,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已普遍超过60%,有的省份接近70%,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还不足50%。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仅会为资本产品、也会为消费产品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三.提升实体经济需要全方位创新,特别是要把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要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创造市场机会的途径和方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是实体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的有力支撑,而这些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特别需要创造市场机会。面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强大优势,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为这类产业培育市场需求、拓宽发展空间。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